English

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

——苏扬博士谈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2000-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五岳独尊的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他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应当备受国人呵护,然而今年本应到期予以拆除的索道,不但未能拆除,反而大兴土木予以扩建,正面山体被开膛破肚,15000立方米的土石,使植被惨遭灭顶之灾,从山下便可望见山上那疮疤一样的伤痕,泰山特别是南天门右侧的月观峰景观因此大为减色。

青海湖鸟岛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那里水波连天、群鸟翔集的景色天下闻名,为全国旅游收入最低的青海省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了吸引游人,增加收入,青海在景观最为奇特的保护区的核心区——蛋岛旁边建起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本应严禁游客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成了旅游的特区,游客可以直至正在孵化产卵的鸟前十米左右的地方观赏。由于游人的打扰,鸟岛的鸟种群数量最近十年下降了70%。

以上事例在全国并非绝无仅有。旅游与环境的矛盾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日益尖锐。如何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苏扬博士说,旅游业由于基本没有生产活动,主要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应该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自然环境作为旅游的重要资本,二者可以说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因而能够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实现环保与旅游发展的双赢。然而理论的和谐并不能代替现实的冲突,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本应和谐的旅游与环保产生了矛盾呢?我们从泰山索道和青海湖鸟岛的事例中可以找到答案。

作为泰山索道业主的泰山旅游股份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并且垄断了泰山经营业务;它之所以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黄牌警告和专家的反对而强行上马,关键是他们看到的只是索道可能给本部门带来的滚滚财源,至于该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则无暇顾及。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后,必然会强调部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环境效益是长期的公益性的,所以,从体制上就已注定不会有人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青海湖鸟岛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旅游与环保冲突的又一原因,是我国在旅游开发中运作机制的不尽合理。按理说,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以自然保护为第一天职,然而现在归林业或环保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却往往承担了旅游开发的经济功能。这样,旅游与开发的关系就更难以协调。本来应当充当保护区旅游开发裁判功能的保护区管理者,现在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如果主管部门在导向上再予以倾斜,环保难免不会退居二线。除了管理与经营机制的问题,产生这种冲突还有一个重要诱因源自消费者。由于大众对旅游的认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旅游的六大要素中,人们对吃、住、行要求较高。要玩得舒服就要使经营者不得不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这种建设不会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而是从经济效益出发。大兴土木后,第三产业就会全面跟上,结果造成景区的城市化,如张家界、九寨沟景区都已是市肆成廛,这无疑破坏了环境。

一般来说,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必然要对环境资源进行充分改造后才可以利用。能够开发旅游资源的地方往往是对环境变化异常苛刻和敏感的地方,若不是旅游业,其他产业根本就不可能迈进自然保护区的门槛。看起来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最有条件和可能成为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的最大杀手。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谐调发展呢?苏扬认为,首先对地方政府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政府,应以国家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绩第一考核要则。林业和环保部门,只能充当旅游产业开发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而不是经营者。旅游部门要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之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统一规划和开发。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消费者改变旅游方式和旅游价值观,充分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倡导生态旅游以及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度假旅游,尽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注意控制旅游人数,不要竭泽而渔,否则,即使有再好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自然环境也会不堪重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